審核評估
當前位置:首頁->審核評估
本科專業教育教學審核評估要點
時間:2023-10-16

1.發展

1.1學生理想信念和品德修養情況,加強學風建設及教育引導學生愛國、勵志、求真、力行情況。

1.2具有吸引優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數據】平均生源質量:近年該專業每名學生高考錄取分數與該生所在省相應批次錄取控制線差值的平均值(不含國家特殊政策招生學生,如少數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等)

1.3具有完善的學生學習指導、職業規劃、就業指導、心理輔導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夠很好地執行落實。

1.4注重培養學生應用能力情況,學生綜合應用知識能力和獨立解決生産、管理和服務中實際問題能力情況。

【數據】在學期間獲得國家認可的職業資格證書學生數占在校生數的比例

【數據】本科生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在公開發行期刊發表的論文數和本科生獲批國家發明專利數

1.5将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融入專業教育的舉措與成效;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教育積極性及創新創業教育成果。

【數據】本科生參加各級各類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人數及比例

【數據】“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獎數

【數據】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獲獎學生人次數占學生總數的比例

1.6對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跟蹤與評估,并通過形成性評價保證學生畢業時達到畢業要求。

1.7畢業生面向學校所服務的區域和行業企業就業情況、就業質量及職業發展情況;近五年專業領域的優秀畢業生十個典型案例及培養經驗。

【數據】近四年升學率(含國内與國外)

【數據】近四年應屆本科生初次就業率及結構

1.8學生(畢業生與在校生)對專業的認可度及對學習與成長的滿意度;有明确的規定和相應認定過程,認可轉專業、轉學學生的原有學分。

【數據】近四年轉入、轉出學生數

2.專業定位與培養目标

2.1專業定位科學、準确,論證充分,能夠依據學校辦學定位、學科基礎、社會需求、區域和行業特點明确服務面向和發展定位。

2.2專業建設規劃科學,專業建設目标清晰,具有詳細的建設措施并能有效落實。

2.3培養目标符合學校辦學定位、适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體現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能反映學生畢業5年左右具備的主要能力及在社會與專業領域的預期發展情況。

2.4定期評價培養目标的合理性并根據評價結果對培養目标進行修訂,評價與修訂過程有行業或企業專家參與。

3.畢業要求

3.1專業必須有明确、公開的畢業要求,畢業要求應能支撐培養目标的達成(工科(師範)專業畢業要求應覆蓋《工程師範教育認證标準》的相關要求)。

3.2畢業要求應落實到培養方案的每個教學環節,并能夠進行評估,且以此證明畢業要求達成。

4.課程體系

4.1課程設置滿足《國标》及學校要求(工科師範專業同時滿足《工程師範教育認證标準》的相關要求);課程學時安排合理,各類型課程學分比例和實踐教學環節的學分比例達到規定要求;課程設置能夠支持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培養,能夠清楚表明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實現方式,課程與畢業要求的對應關系清晰合理,能支持畢業要求的達成;課程體系設計有企業或行業專家參與;課程大綱明确體現OBE理念。

4.2“課程思政”建設與成效,課程思政示範課程、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團隊的建設及選樹情況

4.3專業建有數量充足的優質課程,包括一流課程、精品課程以及在全國性課程平台上線的慕課等;積極采取網絡教學平台、虛拟仿真實驗平台和其他各種手段開展優質課程建設和教學,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

【數據】省級以上一流本科課程數

4.4強化實踐育人,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積極推動實踐教學改革,實踐教學環節學時學分充足;各實踐教學環節與畢業要求的知識、能力、素質達成有明确的對應關系,有公開的考核标準和評價方法;實習(社會調查)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配備實習指導教師,學生實習報告、指導教師實習總結規範、齊全;畢業論文(設計)選題來自行業企業一線需要、實行校企“雙導師”制情況及完成質量。

【數據】實踐教學學分占總學分(學時)比例(人文社科類專業≥15%,理工類專業≥25%)

【數據】國家級、省級實踐教學基地數(包括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虛拟仿真實驗中心、工程實踐基地等)

【數據】以實驗、實習、工程實踐和社會調查等實踐性工作為基礎的畢業論文(設計)比例≥50%

5.師資隊伍

5.1保障把教師思想政治建設放在首位、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的第一标準,強化師德教育、加強師德宣傳、嚴格考核管理、加強制度建設,落實師德考核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等方面的情況;教師在争做“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自覺遵守《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等方面的情況。

5.2教師數量能滿足教學需要,結構合理,并有企業或行業專家作為兼職教師。

【數據】生師比(滿足《國标》要求)

【數據】具有碩士學位、博士學位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50%

5.3教師具有足夠的專業水平、教學能力、産學研用能力、實踐經驗、溝通能力、職業發展能力,并且能夠開展實踐問題研究,參與學術交流;工科教師的工程背景應能滿足專業教學的需要。

5.4教師有足夠時間和精力投入本科教學和學生指導,教授全員為本科生授課,每人一年内不少于32學時(不包括實習、畢業設計、競賽指導等);教師特别是教授和副教授積極開展教學研究、參與教學改革與建設情況及成效

【數據】主講本科課程教授占教授總數的比例

【數據】教授主講本科課程人均學時數

5.5教師能夠為學生提供指導、咨詢、服務,專業配備學業導師并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及職業從業教育有足夠的指導。

5.6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和實踐教學教師隊伍建設情況;教師到業界實踐、挂職和承擔橫向課題情況;教師引導、指導本科生參與課題、項目研究,将學科資源、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情況。

數據】專任教師中雙師雙能型教師的比例

5.7專業帶頭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和較高的教學科研水平,能夠切實帶領專業教師開展建設與改革二級學院加強基層教學組織建設和青年教師培養,教師具有較強的質量意識,明确在教學質量提升過程中的責任,不斷改進工作

6.質量保障

6.1專業建立了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各主要教學環節有明确的質量要求,定期開展課程體系設置和課程質量評價;建立了面向産出的畢業要求達成情況評價機制,定期開展畢業要求達成情況評價。

6.2建立了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以及有高等教育系統以外有關各方參與的社會評價機制,對培養目标的達成情況進行定期分析。

6.3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信息反饋及時、準确,根據各方反饋信息及評價的結果對專業設置、培養目标、培養規格、培養方案、教學活動及方法進行調整和持續改進,且能證明評價結果被用于專業的持續改進。

7.資源條件

7.1教學經費、實驗室、設備、計算機、圖書資料等教學條件滿足《國标》要求(工科師範專業同時滿足《工程師範教育認證标準》的相關要求)和師生日常教學和科研需求,管理制度齊全,有良好的管理、維護和更新機制。

7.2與企業、社會等第三方合作共建實習和實訓基地,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參與實踐的平台;行業企業課程資源庫、真實項目案例庫建設及共享情況。

【數據】與行業企業共建的實驗教學中心數

7.3 教材建設舉措及成效,尤其是面向行業企業實際、産業發展需要的應用型教材建設情況。

 

相關附件:
 
 
Copyright ◎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中国)Official Mobile Platform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南省三亞市育才路1号 電話:0898-88651830